1200人同喝“一碗”排骨藕汤

来自武汉各区的煨汤达人献上独家煨汤绝活  记者任勇 摄

本报讯(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朱素芳 姚纯)武汉人出了名的爱喝排骨藕汤,秋风乍起,来一碗热腾腾的排骨藕汤,从舌尖暖到心头。昨天下午,武汉市文化局联手江汉区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武汉百姓煨汤擂台赛鸣锣开赛,来自全市12个城区以及武汉旅游学校的00后们欢聚一堂,现场生火架锅比拼煨藕汤技艺。

湖北人“无汤不成席”,武汉煨汤技艺被列入省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去年首届大赛上,江汉区百姓“打擂”热闹非凡。本届大赛扩大了参赛范围,江汉区通过微信平台首次尝试了线上征集、线下互动,让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现代生活。

下午3时30分,汉口文体中心俨然一个露天大厨房:参赛的13个团队3人一组,148个瓦罐吊子同时架起,148个蜂窝煤炉同时点火……13个赛区的选手们用的食材、瓦罐、煤炉,均统一购买,每个赛区都有食品卫生安全巡视员。选手从70多岁的老人,到00后学生,各自大展身手。煨汤期间,现场观众欣赏了由江汉区群众文艺团队带来的舞龙、民乐、单弦拉戏等特色文化节目展示。

15岁的黄鹏程生于2001年,是武汉旅游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昨天还是头一次用煤炉子,感觉新奇又兴奋。50岁的刘风丽和嫂子们组成“厨娘”团队,下午1时便从蔡甸出发,她们信心十足地说:“蔡甸的藕有名,家家户户都煨汤,这对我们来说不在话下!”

活动现场,江汉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蔡林记热干面也来现场“助阵”,市民在喝汤的同时还能品尝正宗的热干面。

晚6时左右,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莲藕排骨汤出锅,现场1200人同喝“一碗汤”。来自汉阳侨亚养老院的12位老人品得津津有味,78岁的胡致庸竖起大拇指:“吃热干面喝排骨藕汤,这就是老武汉的味道!”

非遗传人喻少林传授煨汤绝活:

盐在翻炒时就应放入

喻少林的父亲喻凤山,昔日曾是小桃园煨汤馆的大师傅,但凡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来汉,总少不了他一展绝活。小桃园煨汤技艺成为湖北省非遗项目,喻少林也成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昨天,身为煨汤大师的他向记者介绍煨排骨藕汤的几大步骤。

首先,步骤要到位。煨汤前,为了去除肉腥味,可迅速焯个水;然后,放入熟猪油、姜块,把炒锅旺火烧热,放入排骨翻炒至变色;随后放料酒、盐,继续炒8至10分钟到出香;而后放水,大火烧开,中火煨至汤汁变乳白色,排骨六成熟时,加入藕块;再封炉门,约50分钟用中小火煨至藕粉肉烂汤香;起锅前,加入少量砂糖提鲜。

喻少林提醒,一些人煨汤都爱先炒熟,加水后再放盐,这样就晚了,盐已经吃不进肉里去了。盐在翻炒时就应该放入,煨出来的汤就香浓合宜。起锅前吊点糖,也是让汤味鲜甜的小窍门。

其次,原料要考究。喻少林介绍,目前武汉市场上的藕大致分三种:身上带铁锈斑的州藕,黄陂和孝感产的三节小毛藕,以及杂交藕。州藕最好,香、糯、粉,藕丝又长又浓。州藕原为鄂州一带所产,但是因为藕细,产量低,所以近二三十年慢慢被取代了,目前市场上已比较少见。三节小毛藕尽量挑选汁白水分多的,一般也都能煨粉;而杂交藕产量大,偏粗壮,不少都煨不烂。一般来说,藕劈开后水分足,淀粉多,藕节处发白的藕一般能够煨烂。

猪肉最好用年猪(一年出栏的猪)的排骨中段,质量上乘的猪肉,更能熬得有嚼劲、有回味,达到“酥而不烂,烂而不垮”的境界。但如今市面上三五个月出栏的猪肉,煨汤时间需要缩短。

第三,器具有讲究。煨藕汤时还应尽量少用铁的器具,尤其少用铁勺去翻搅,不然汤汁容易变黑。

第四,给水要看外部条件。给水多少与气温相关,天热水烧得快,就多给点水,天冷就酌情少放。以活动现场气温为例,因气温比前几日要低3至5摄氏度,若按平时放7斤半的水,现场放7斤1两便足够,以免费时费火,也容易导致排骨过烂。

来源:长江日报  记者刘元聪 通讯员朱素芳 姚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