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瑞:一人拥有三项“非遗”绝活

圆木微缩技艺、武汉花灯扎制技艺、剪纸技艺,这每一项手艺活,想学出个名堂来,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功夫根本不行。汉阳有个“刘泥巴”,他一个人同时是以上三项“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昨日,笔者走进汉阳江欣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见到了这位极具匠心的老者。问到他这些技艺学习起来难不难,为何能一口气掌握三项“非遗”绝技时,70岁的“刘泥巴”嘿嘿一笑,答道:“难啊,所以我学了一辈子呢!”

放弃“箍桶”钻研圆木微缩技艺

手艺传承中一定要有创新

“刘泥巴”真名刘国瑞,1946年出生在汉阳鹦鹉洲的一个传统手艺人家庭,父亲是箍桶匠。为了“好养活”,父亲给刘国瑞取了个小名“刘泥巴”,现在“刘泥巴”这个名字甚至比刘国瑞还有名气。

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刘国瑞也有一手“箍桶”的好手艺。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刘国瑞发现,木桶逐渐淡出市场,箍桶匠这一古老的行业濒临消亡。“木桶制作成本高,又很笨重,被各类塑料制品代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刘国瑞说。

不忍看着祖传的箍桶手艺就此消亡,2000年开始,刘国瑞开始钻研制作圆木微缩家具。把木桶、圆木凳等圆木家具改做成“迷你版”的工艺品。刘国瑞制作的最小的木桶,只有指甲盖大小。其制作之精巧,被描述为“小于硬币、薄能透光、清丝严缝、滴水不漏”。

刘国瑞认为,学手艺不能只停留在模仿的水平上,一定要在模仿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有所创新,徒弟要超越师傅,切忌一味模仿。

做花灯要懂声光电 搞剪纸要会画画

练就一门绝活得学多种知识

刘国瑞的剪纸作品,能用到5种技法——剪、刻、撕、烧,还有立体制作。一个指甲盖大的熊猫剪纸,在放大镜下观察,竟能看到绒绒的毛。“这毛茸茸的感觉,是撕出来的。”刘国瑞说。

一张白纸怎么可能变成彩色的、立体的小动物?刘国瑞介绍,要先着色,再在纸上剪刻出缝隙,最后用镊子一点点夹出立体感。

要想学好剪纸,得会画画,得懂纸张。扎制花灯就更复杂了,做骨架要会焊接,糊布得会裁剪,想让花灯亮起来、动起来,还得懂得声光电知识。

谈到制作圆木微缩家具,那就要得懂木材了。红木、楠木、紫檀,每种木料的柔韧性是不一样的,箍起来要多大的力道,都有讲究。

此外,数学知识也得掌握。刘国瑞说,箍桶匠都懂一句口诀——“一寸缝三寸板”,因为圆周率约为3,那么直径1寸的圆桶大约就需要3寸长的木料。

染上“毛”“快”的坏习惯

胚子坏了以后难有大成就

“小娃不动、长大无用”,“做手艺不要一毛三快”……在跟刘国瑞的交谈中,他的口中总是能不断说出各种“祖训”。

“‘小娃不动、长大无用’是小时候家里父亲反复强调的,意思就是说小孩子从小要多动手,否则长大就会没有出息。”刘国瑞说,受父亲的影响,自己从小就喜欢修理摆弄各种小玩意,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修钟表”,这个兴趣一直延续到现在。

“手艺人讲究慢工出细活,‘不要一毛三快’就是说不能毛躁、不能图快。”刘国瑞说,如果一个人学手艺,染上了“毛”“快”的坏习惯,“那胚子就坏了,以后难有大成就”。

一个3米高的花灯,刘国瑞做了2个月。指甲盖大小的熊猫剪纸,刘国瑞撕了几天时间。在刘国瑞看来,做手艺人,手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强大,要有耐心、有恒心。“剪纸讲究千刀万剪不断,要是没耐心,或是心不静,一剪刀下去就废了”。

刘国瑞说,这些简短而富含深意的话,伴随了自己一辈子。学手艺,光有这些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岁月中积累”。这也是自己做手艺人几十年来悟出的真谛。

来源:长江日报   文/胡雪璇 胡剑 图/刘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