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2016大河对话分论坛上,各国专家学者畅谈大河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为大河文明“正名”。以往有观点认为,大河文明代表的是一种陆地文明,相对于整个人类的福祉而言,作用地位不如海洋文明。专家们指出,这种观念“是时候纠偏了”。不管大河文明还是海洋文明,都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果,都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它们各美其美,未来有着无穷演绎的空间”。
来自国内外的嘉宾抓住点滴机会讨论会上议题 记者彭年 摄
重大文明都是在大河两岸发育
过去40年,牛津大学教授大卫·格雷一直致力于水资源研究,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认为,正是淡水遗产而不是海洋遗产造就了更多人类,大河文明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
格雷去过非洲赞比西河和奥卡万戈河,他的第一篇论文就是研究“非洲的水”——他从一个巨大的古湖泊岸线上发现了人类祖先制造的石器工具,“有些是在水浪的作用下被打磨成功的”。最新科学研究纷纷提出,正是剧烈的气候变异和突变,以及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湖水平面的起落变化,促进了大约200万年前早期人类物种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大脑发育,并促使人们向非洲之外的地方扩散。
非洲是现代人类(智人)的起源地。赫赫有名的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尼罗河长6000公里,被认为是早期人类从非洲向肥沃新月地带和前方迁徙的主要路线。尼罗河流域几种古代文明中,最广为人知的,埃及法老王朝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曾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
格雷说,两河流域,“肥沃的新月地带”,更是属于水资源管理的遗迹和奇迹。两河为距今6000年的世界首个“文明”提供了基础。在那里,有公共艺术和纪念碑、运河和贸易网络。人类已知最早的书法——苏美尔楔形文字诞生在那里。
人类规模最大的古老文明,格雷认为非古印度文明莫属。这个文明始于8000年前,渐渐发展为覆盖了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文明。迄今,人们对古印度知之甚少,因为印度河文字还有待进一步破解。“我们知道的是,水在他们的生活和生计中起着核心作用”。那里有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城市有相当先进的建筑、网格型式的布局、饮用水“阶梯井”、自来水、公共厕所、浴室和下水道。
格雷表示,所有大河文明之所以在几千年前得以发展,是因为管理水资源所需的技巧使得社会变得强大。如今,“从河流起源至大海沿岸国家之间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
大河文明要有足够的自信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发言表示, 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大河文明,都是通江连海的文明,今天的我们,既要强调海洋文明,也要强调大河文明,“它们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足以让人等量齐观”,不能厚此薄彼。
他指出,所有的大河文明都是通海的文明,而所有的海洋文明从来也离不开大江大河的滋润,离不开广大内陆腹地的支撑。也许一些规模较小的文明会表现为纯粹的内河文明,或者海岛文明,但是一旦上了一定规模,必然是二者的结合。“我们要看到他们的差异,更要看到他们的相同之处。我们必须有宏观的大历史、大地理眼光和观念”。
曲金良还提出了一个“金腰带”的概念。他指出,古代最发达的那些大文明,都位于地球的“金腰带”上,而这根“金腰带”就是由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构成,均位于地球一定的维度区间内。这些大江大河冲积形成了广大的平原腹地,浇灌了世界上最主要的人口。这些大河文明都是“有腹地的文明”,都是大文明,是中心文明体。
在这些大河文明中,中国文明有着鲜明特色:这个文明,是世界上历时最长、唯一江河湖海连通、海陆兼具、海内外协和统一的大文明。中国从秦以来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发展出深具东方特色的文明体系,锻造出特异而坚韧的民族品格。“这其中,长江起了关键而重大的作用,长江文明参与塑造了中国文明的品格”。
曲金良指出,在我国近现代,长期有一种观念认为,内陆文明不如海洋文明。“尽管这种错误观念受到了批判和纠正,但它的影响仍很大,到现在很多人还在认为,我们的内陆文明和江河文明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封建文明,是故步自封的、不开放的,是小农经济的文明。只有海洋文明是开放的、进取的、先进的。”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完全可以各美其美。在曲金良看来,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在人类历史上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现象,是一次意外的“逆袭”,放在更久远的时间坐标中看,评判远未尘埃落定。
“总之,大河文明要有足够的自信。”他说。
责任编辑:刘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