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德在武汉市育才小学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律德来自荷兰,是20世纪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的弟子。2010年,他申请来到武汉大学历史系攻读音乐考古专业;目前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团交响乐团等多家乐团的指挥。
律德这样描述自己:“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和一颗火热的爱中国的心。”他会5种语言。在微博上,他取名“漂泊的荷兰人”。现在,他觉得可以将“漂泊”这个词去掉了。
被武汉吸引:这里有编钟,还有日新月异的变化
律德关于武汉最初的记忆,要追溯到2009年9月。
来到武汉的缘由,则要从10年前说起。2008年,律德在中国游玩了半个月,去了北京、西安和平遥。在北京,律德有一种“回家了”的感觉。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他,他感觉很兴奋,觉得能在中国不断尝试改变自己,而不像在欧洲,人人按部就班,几百年不变。
回法国巴黎后,律德对中国念念不忘。正好有一个赴武汉交流学习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2009年9月,律德和同学先坐飞机,再坐火车到了武汉。当时下着暴雨,“在汉口站,我们蹚水走出来,水漫到我的裤管”。
在武汉待了几个月,律德就被楚文化深深地迷住了。在湖北省博物馆,他第一次看到曾侯乙编钟。律德出身于音乐世家,4岁学拉小提琴,6岁学弹钢琴。16岁在荷兰鹿特丹音乐学院就读时,他开始指挥交响乐团、室内乐团等,参加各种演出。1991年,著名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在荷兰演出时认识了律德,邀请他跟随自己学习。律德跟随切利比达克在德国慕尼黑、法国巴黎学习了4年,直到大师离世。而编钟让律德感到,它有那么多音阶、律制、调式的变化,“比同时代欧洲的音乐要发达”。
在巴黎读书时,律德听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于是,他想在武汉买一把古琴。同学带着他去了琴行,又给他介绍了古琴老师——武汉大学古琴社的张杰。张杰现场弹奏了一曲《阳关三叠》,律德听后说:“声音太美了,如此丰富,却给人很孤独的感觉。”
2009年,从武汉回到巴黎后,律德将《阳关三叠》用人生中的第一把古琴弹奏了一年。2010年,他申请到武汉大学攻读音乐考古专业,研究古乐器。在武汉,他把自己的荷兰名字Lute Brommer中译为“律德”。他解释,律德,翻译为英文是the golden rule,在北欧语言里意思是“听到”,而在德国北方语言里有“冥想”的意思。
律德当时计划是一年后回巴黎。可是,到了2011年9月,他改变了主意,决定离开定居十多年的巴黎,留在武汉,一边找一份指挥的工作,一边继续研究中国文化。
律德说,武汉让人感觉“呼吸很自由”,这座城市里有一种自然的能量:有长江,有东湖,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每天的变化也是崭新的;而且,武汉那么漂亮,那么大,“让我感觉自己好渺小”。
从东湖租房到南湖定居,律德说武汉很宜居
如何了解一座城市?用脚丈量,用双眼发现。这是律德的感受。
初到武汉,律德的汉语不流利,听不懂武汉话。但是,他喜欢“混”到“武汉伢”的圈子里去。在武汉的第一个春节,是朋友带他到武汉家庭里过的。“包饺子、贴对联,特别有意思。每一个来这个家庭拜年的人,都对着我笑,跟我讲话。虽然很多话我听不懂,但是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友好”。
休息时,律德就在武汉闲逛。作为指挥家,2009年,律德在武汉欣赏的古典音乐会非常少。2010年底,他发现琴台音乐厅建成了,最近几年又有了琴台音乐节。琴台音乐节迄今连办7届,让律德赞不绝口:“连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顶级乐团都能来;越来越多市民喜欢古典音乐,但凡有大型演出,门票都买不到。”
不只古典音乐,律德还发现:“武汉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音乐、戏剧、美术等诸多领域都很活跃,很多艺术家来开讲座,来参加的都是很普通的人。艺术家和普通观众的交流非常有意思。”
最初来武汉大学读书时,律德在东湖边风光村租房子,出门就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和来往的游船。只要有空,他就在湖边散步、打太极拳。他说,东湖最美的时候是日出时分,湖上烟波浩渺,小船往来,如同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
在武汉读书、生活,律德认识了“另一半”,他称为“我爱人”。律德的太太是湖北天门市人,两人因为在武汉大学同修《训诂学》而相识,“这个学科很冷门,只有12个人选修”。在律德的计划中,“婚礼是中式的,日期就定在明年春节,中国最传统的日子”。
太太觉得在武汉生活离家人很近,律德也很安心,他的未来就在武汉。结婚购房时,律德看中了南湖边一个小区。“有人说南湖是武汉的‘绿肺’,在这里生活心情非常好。”律德笑着说,“我初来武汉时,武汉三镇到处在建设,地铁也在建设中,当时的印象是有点‘乱’;而现在,武汉是一座宜居之城,风景美不胜收,地铁出行方便。”律德准备买车,“在武汉其实用不着开车出去,地铁、公交是我的首选,而且不堵车;但是,我和太太希望能够自驾到周边游玩,感受中国更多的风景和生活”。
律德的家乡荷兰,风景和武汉一样美。如今,他已经离开荷兰20多年了,每年回去一次,看望一下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爱人,现在都在武汉。生活在这里,东湖、昙华林、江汉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看、去感受”。在律德看来,武汉不是那种特别出名的旅游城市,但是欧洲的朋友来了之后都觉得好,大家都很喜欢这座城市的感觉。
教武汉孩子认识古典乐,在武汉做音乐节
11月26日下午2时30分,身穿西装的律德准时出现在武汉市育才小学。这一天,他要为五年级的孩子们上音乐课。上课前,学校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认识律德?”一名孩子说:“我知道,律德是一位来自荷兰的音乐家。”律德笑了:“对,我是律德,我来自荷兰,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国家。我也很喜欢冒险。”
2016年起,每个周一和周三,律德都会为育才小学交响乐团的孩子们上管弦乐课。他还在武汉文华中学工作,指导那里的中学生乐团。律德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团交响乐团总指挥。每个周日,他会准时和乐团的大学生们一起排练。
到武汉后,律德一直在从事各种与古典乐有关的工作。2012年12月,在切利比达克100周年诞辰之际,作为切氏“关门弟子”,律德在武汉启动了首届切利比达克音乐节。律德说,他做音乐节不仅是为了纪念老师,也是为了延续老师关于音乐和指挥的概念。
来武汉参加首届切利比达克音乐节的青年乐团是一个临时乐团,由中国各音乐学院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组成。他们来武汉演出是自愿的,而且免费。在律德持续努力下,切利比达克音乐节在武汉持续了5年,2017年由于经费、成员变动等原因停办。
而今,律德心中仍有梦想。他计划邀请全国刚毕业或在读最后一年的大学生,组成一个国际青年音乐交响学院,邀请一些顶尖的国际演奏家对他们进行指导,在演出时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音乐元素碰撞在一起。这不是件易事,涉及经费、场地、人员等一系列难题。律德说,他和武汉的朋友们一直在努力。
从东湖租房到南湖定居,律德说武汉很宜居
请欧洲朋友来看编钟,为荷兰朋友弹古琴
律德说:“要为武汉古典乐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去年12月,荷兰驻中国大使馆给他打电话,邀请他去北京参加一场晚会,为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表演古琴。律德以为,他的表演只是晚会的一小部分;去了之后才发现,晚会设置了20分钟“古琴专场”。律德现场介绍古琴的特色:“古琴给人的感觉是孤独,但是声音很丰富,跟我们平时听到的古典乐感觉相反。”他演奏了《阳关三叠》等曲目,为大家讲述每首曲子蕴含的古意。“外国朋友们都觉得古琴非常特别、神秘,也对有着知音传说的武汉有了向往之感。有些朋友当时就跟我说想来武汉看一看”。
律德在外国古典乐的圈子里有很多朋友,他常邀请他们来武汉演出。有一次,他邀请了法国、德国、美国的朋友,与华中科技大学乐团的大学生们一起举办“森林音乐会”。音乐会在露天举行,舞台四周有梦幻般的彩色树影,树林中还有虫鸣鸟叫声,非常有情调。华中科技大学乐团和哈佛大学乐团有一个交流项目。今年8月,哈佛大学乐团的指挥,一位意大利人,来到武汉。律德带他去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看编钟、聊编钟。“这种音乐文化交流很有意思。我这些国外的古典乐朋友可以带来有特色的古典乐,融入到武汉人的生活中去,能够给武汉人带来更多经验和见识。而我,虽然不是武汉人,但可以做一座桥梁,将武汉的编钟、古琴乃至中国的传统音乐分享给外国朋友,带到他们的国家去”。
律德今年42岁,他踌躇满志。为在武汉的职业发展,他正在做更多规划:“武汉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武汉,我希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古典音乐来一个跨界融合,让更多西方人了解楚文化、了解中国。”
记者手记
古琴、古钢琴……
皆为律德最爱
我认识律德,已有近6年时间。最初是2012年,他在首届切利比达克音乐节的指挥现场,着西装,略严肃,有着指挥家的范儿。后来,在武汉很多活动场合中,穿汉服、弹古琴成为律德的“标配”。律德也从不掩饰对古琴的热爱,他喜欢这种仪式感。跟外国朋友谈起古琴时,他的内心感觉很满足。
因为这次采访,我和律德又有了几次见面。有两次,约在他朋友开的会所里。会所有一架绚丽的意大利古钢琴,是律德建议朋友从意大利定制回来的。弹奏钢琴时陷入美妙琴声中的律德,整个人仿佛绽放出光芒来。他总是欢喜地和大家分享:“这个音色真的太好听了!太美了!对吧?”律德说,意大利古钢琴在武汉很少见,以后他还会做些这方面的音乐普及活动,让大家都来了解。
“欧洲收藏了他的足迹,中华听见了他的旋律。他是音乐哺育大的孩子,音乐教会了他真,也教会了他自由,最后他自己也成了一首理想之曲的音符。”这是2011年律德获得“十大珞珈风云学子”称号的颁奖词,至今看来依旧很贴切。
现在,律德依旧是一个内心纯净、热爱音乐的人,也为心中热爱的音乐向更广大的世界传播而努力着。 (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