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日讯(记者汪甦 通讯员胡文辉)“直到现在,我有时候晚上做梦还梦到在大桥底下照相。”55岁的徐莉告别摄影个体户这个职业快30年了,但过往的场景仍时常萦绕在她心头。通过长江日报“芳华物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集活动的线索,长江日报记者近日见到了徐莉的“老物件”——两部老相机。
来到位于江夏区大花岭南车花园的徐莉家中,两部相机已经摆在了桌上。一部是丹东照相机厂生产的牡丹牌1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是她当时用来拍摄黑白照片的;一部大镜头海鸥DF-1则是她更新换代后用来拍摄彩色照片的。“几十年都冇摸过了,现在还能用。”徐莉轻抚着两部老相机,给长江日报记者演示如何上胶卷,如何从上方看镜头,慢慢道出老故事。
徐莉的“老物件”——两部老相机。记者汪甦摄
1981年,18岁的徐莉高中毕业,她响应号召,自谋职业,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摄影技术。第二年9月,徐莉拿到了工商执照,正式成为武汉长江大桥下首个摄影个体户。“当时,外地人到武汉都要到长江大桥去,玩一玩走一走,感受一下,这可是中国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啊。”每天,她都会很热情地把顾客带到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下,取江对面的三个景点——大桥、电视塔和晴川饭店拍照。
“冲洗一张黑白照片8毛钱,我每个月能有200元的收入,当时我父母在单位也就二十几块钱一个月,这让家人挺高兴的。”徐莉说,过年过节生意最旺,一卷胶卷36张,一天就要拍完两卷。到了1984年,她从汉口一家相机器材店买回一部海鸥相机,“相机升级了,可以拍彩照。虽然一张彩色照片价格是两块五,但顾客还是络绎不绝”。
诚实守信的徐莉也在这段拍照经历中收获了荣誉。1983年3月的一天,徐莉在冲洗照片中发现有三个胶卷质量不好,洗出来的照片有些模糊,她第一反应就是按照顾客留下的地址写信致歉,一一退款,同时将不合格的照片和底片免费送给顾客。“记得那是三个外地女孩,我给她们拍合影。这事过去后我也没在意,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徐莉因讲职业道德,当年被评为湖北省劳模、武汉市“信得过的个体户”。
徐莉和她的老相机。记者汪甦摄
“后来,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有的家庭买了单反。现在电子技术水平也高,人们都拿手机拍照,效果不比相机差。个体照相这一行也随之萧条。”1989年,徐莉进入武昌区水务局排水管理所工作,彻底告别了摄影个体户这个职业。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徐莉感慨,改革开放40年,时光荏苒,科技进步,职业更迭,但变化的是职业形态,不变的是传承创造。
“芳华物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集活动将持续进行,至11月15日12:00结束,有意者可提供老物件电子照片和300字简介,发送至电子邮箱3106034769@qq.com,或通过电子邮箱提供线索(邮件请备注“芳华物语”,并注明收藏者姓名、住址、电话等)。咨询电话:82812945(工作日8:30-12:00,14:30-17:30)。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