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红色文化涵养精神家园 讲活好故事 传播好声音

 (长江日报讯)文化是群众的精神家园。在全市“红色引擎工程”推进会上,市委提出要以红色文化凝聚人心,打造基层精神家园。江岸区贯彻落实市委要求,强化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打造群众的精神家园。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开展理论宣讲、百姓宣讲,组织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民俗节庆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品牌活动,讲好江岸故事,传播江岸声音。通过网络开展宣传教育,把“键对键”与“面对面”结合起来,使党员群众在“微时间”中受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在各领域、各行业选树和宣传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

用红色文化凝心聚力

开展双宣讲 画好同心圆

组织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社区志愿者及文艺工作者等组成“美丽江岸”宣讲团,形成了由300多人组成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理论百姓双宣讲队伍。利用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社区书屋、文化中心等阵地,面向基层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理论百姓双宣讲活动,让党的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等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落地生根。“美丽江岸”宣讲团获评“湖北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保护红色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全面普查、摸清39处革命遗址遗迹家谱,推进中共中央机关、中宣部、中组部等革命旧址腾退和保护工作,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连续32年举办“中华英烈凭吊周”,累计吸引300万人参与活动,接受红色教育。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志愿活动、“小小讲解员”等系列活动。编撰红色校本教材,将红色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开展“百场大学生红色主题班会走进江岸”,用红色文化吸引青年群体了解江岸、心仪武汉,受到人民网、新华社等全国数十家媒体关注。组织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参加“寻访武汉人民军队建军策源地”活动,研讨新形势下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吸引全国媒体聚焦江岸一平方公里“红色街区”。

实施“九大行动计划”

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

制定并实施“家庭文明建设九大行动计划”,包括家有“传家宝”、我家有党员、关爱“流动花朵”、爱心储蓄罐等内容。从家风家训传承、发挥党员在家庭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引导广大家庭参与创建文明家庭,传递文明家庭正能量。社区居民创造了“婆媳对夸”等接地气的家风品牌,产生了李声英家庭、余洪芝家庭两个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繁荣群众文化 丰富精神生活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街道社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全力打造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滨江之春”艺术节、百步亭“万家宴”、“老汉口·新视觉”摄影展、“写江岸·读江岸”全民阅读等江岸文化品牌, 为居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牵头联络全国2万多个社区连续举办五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参演居民20多万人,点击收看总人数达3.3亿人次。连续举办17届元宵灯展和百步亭“万家宴”活动,百步亭“万家宴”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积极引导 传播正能量

依托主流媒体和“大江金岸”微信公众号、“魅力江岸”政务微博等新媒体,创新城区形象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用江岸的生动实践,讲好武汉故事,讲好党的故事,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在各领域、各行业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武汉精神践行者”选树推介,挖掘凡人善举,树立道德标杆。

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研究制定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全区新闻发言人、通讯员、网评员队伍,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壮大网上正面声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党建学者专家建言献策

借力红色文化 提升城市品牌

8月6日,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戴焰军、国家行政学院教师葛卫等多位国家级党建专家聚集江岸,参加“红色文化与城市品牌”座谈会。专家们走访了江岸区以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为圆心的一平方公里“红色街区”,并围绕红色文化与城市品牌、红色文化与城市党建等内容进行座谈。

知名党建研究专家、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原副主任 戴焰军

用红色文化促进党的基层建设

戴焰军认为,江岸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正当时。首先,江岸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一平方公里的“红色街区”是很好的现实条件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武汉拥有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既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又是传播的主体。再次,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实力很强,能够有力助推红色文化传播。

“传承红色文化,首先要讲好红色故事。”戴焰军建议,要进一步组织党建专家系统研究、挖掘党史,理清历史脉络和逻辑,讲好红色故事;进一步开拓红色文化产业,用生动有趣的传播形式吸引青少年关注红色文化,让产业自身带动宣传,以此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一步把红色文化建设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用红色文化促进党的基层建设。他提出文化建设要突出“红色”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不刻意迎合市场需求,用积极向上的产品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教师 葛卫

让红色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葛卫对“百场大学生红色主题班会走进江岸”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江岸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机构合作,联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探索适合于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呈现和推送的资源成果形式。“选择红色资源中适合青少年儿童受众的内容进行开发,比如拍摄江岸红色人物故事、红色文艺故事、红色战斗风云等红色动漫剧集。对江岸区亲历过革命战斗的老兵和相关人士的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制作成展览、出版物和专题片等形式加以传播和保存。”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品种中的特色品种,可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展示名人蜡像、播放影视资料等方式增强吸引力和互动性,让红色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影响到更多的人群。

人民出版社副编审 刘永红

打造红色文化寻根旅游线路

刘永红认为,江岸区一平方公里“红色街区”的定位可以更加突出,打造成武汉的一张名片和品牌。同时,他建议还可跟周边城市连线,面向全国讲述武汉的红色文化故事,组织外地城市来汉开展“寻根之旅”的活动。为更好传播红色文化,他建议,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网上陈列馆,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

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后 邵丹

心怀匠心 打造精品

参观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和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后,邵丹感慨良多。她说:“正如瞿秋白在创办《热血日报》所作的发刊词‘创造世界文化的是热的血和冷的铁’,江岸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又开展了大学生红色主题班会活动,等于抓住区域文化的灵魂。”

对于江岸一平方公里“红色街区”的打造她给出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心怀匠心,用工匠精神打造精品纪念馆来承载国人的百年记忆;其次要讲好故事来吸引人,讲述发生在革命家身上的真实故事来打动人;再则,围绕江岸区一平方公里打造城中镇,让江岸的红色文化品牌得到延伸;此外,武汉拥有多军种的基地和院校,可以利用军队资源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军民深度融合。

专家连线>>>

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杨绍华:

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

日前,笔者电话连线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杨绍华。她首先对武汉市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尤其是江岸区在武汉市委的领导下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她认为这项工作重点“抓得好、抓得准,意义重大”。

她指出,江岸区落实武汉市委部署,强化“红色引领”、培育“红色头雁”、激活“红色细胞”、掀起“红色旋风”、建设“红色阵地”、繁荣“红色文化”、创设“红色基金”、打造“红色物业”等一系列做法具体、实在、系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使社区治理上水平、党员干部提能力、居民群众得实惠。”

她建议江岸区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在着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构建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上下功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