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站地下可以跑汽车 今夏排涝心里有底了

(记者黄师师)昨日,长江日报微峰会首次走到户外,走上长江大堤,受邀参与此次活动的市民代表实地参观了江南泵站的施工现场。

作为去年发生渍水的南湖雅园社区的居民,代表们对今年南湖的形势感到担忧:“去年连着几天没敢出门,真不希望今年也是这样。”

在江南泵站项目指挥部的3楼,工程的施工设计图张贴在醒目的位置。一块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倒计时只有33天。窗外,工地上的工人正在加紧施工。

作为我市单体最大、最难、最复杂的城排泵站建设项目,因其对于缓解南湖片区渍水的重大意义,江南泵站自开工以来就备受关注。

“没想到施工场面这么大,不知道的还以为在修地铁,地下部分都可以开汽车了”,从指挥部走向长江大堤,市民代表对泵站的建设规模连连发出感叹。

据介绍,整个工程作业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400多名工人在紧张忙碌着。现场还有40多台各种设备及车辆正在分工作业,深达16米的深基坑已完成泵房下部主体结构施工。

“很难想象7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住宅和工厂的混杂区”,市城投公司江南泵站现场负责人王吉武说,如果不是肩负着缓解南湖地区渍水的重任不断与时间赛跑,现场可能还只是在进行深基坑的开挖。

现场,连接消力池的17根排水管道已经完成对大堤的穿越。站在长江大堤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直径足有1人高的排水管道露出局部,这让市民感到心安,“以前南湖地区渍水的一大原因是唯一外排出口汤逊湖泵站为农排泵站,抽排能力不足,现在看到江南泵站的排水规模,我们对于今夏的形势怀有希望”。

按照计划,今年5月20日前江南泵站的供电电缆须铺设完成,5月30日前完成进水箱涵建设,泵站具备应急抽排能力。

如果再下特大暴雨,南湖还会像去年一样长时间渍水吗?针对市民的现场发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南泵站投入应急抽排后,汤逊湖水系抽排能力将实现倍增,南湖及周边雨水入江路径缩短80%以上,再遇类似2016年的大汛之年,南湖地区渍水状况将极大改善。

此次微峰会由市直机关工委、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长江日报、长江网联合主办。

江南泵站的施工现场如火如荼,5月30日前泵站将完成进水箱涵建设,具备应急抽排能力 记者彭年 摄

进展>>>

排水工程全面进入运行前冲刺阶段

本报讯(记者黄师师)今年,我市启动“四水共治”,未来武汉将拥有怎样的水环境,“四水共治”具体又将怎样治?昨日,在江南泵站施工现场,来自去年发生渍水的南湖雅园社区的居民代表、网友代表观看项目施工现场后,就自身关心的问题对治水者提出疑问。

“四水共治”和以往的治水思路有什么不同?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四水共治”思路亮点主要体现在理念转变和机制创新方面,即治水理念从传统观念向系统治理、生态优先转变;发展方式从补欠账、重建设,向建管并重、系统提升转变;治理方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全过程治理转变。

据介绍,水优势是城市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武汉仍“优于水”而“忧于水”。今年,我市部署绘制武汉市“四水共治”作战路线图,明确要把“四水共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武汉的“生命线工程”,真正让水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竞争胜势。

眼下,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各项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中。其中,百姓最为关注的排水工程建设,已全面进入运行前的冲刺阶段。

据统计,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先后有40余个排水项目相继开工,这中间就有江南泵站等16个重中之重的排水项目。截至目前,龙角湖泵站工程、四新泵站工程、21号公路明渠改造工程已基本建成,东湖港、东杨港河道拓宽(水下工程)已基本到位,实现通水。江南泵站、后湖四期泵站、南湖出江通道、夹套河骨干项目、南湖连通港整治等11个关系地区排渍安全的重点排水项目已“挂图作战”,预计今年5月底集中建成受益,新增抽排能力490立方米/秒。

届时,汉口后湖、黄孝河地区,武昌南湖、汤逊湖地区,青山红钢城地区,汉阳地区的抽排能力将倍增。南湖周边、白沙洲大道、夹套河沿线、解放大道下延线、解放大道永清街、黄浦大街、郭琴路、江城大道、四台工业园区、青山红钢城、21号公路、石化南门等老渍水点,有望在汛期得到有效缓解。

聚焦>>>

城市内涝是世界性难题

市民:多措并举,为何局部还会渍水?

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内涝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近年来我市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排水欠账、保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原因,城市局部短时内涝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存在。

还有一个原因,由于目前江南泵站、夹套河、南湖连通港整治等一批骨干项目还处于建设中,原有的排水格局被打破,新的排水通道还未完成,施工导流不足以应对强降雨,因此,白沙洲、夹套河等区域局部路段和社区在4月份的降雨中出现了短时渍水。预计5月底项目完工后,渍水的情况将得到缓解。

将确保湖泊港渠“空腹”迎汛

市民:城市排涝,我们还有哪些招?

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首先,还欠账、补短板,强力推进排水设施建设。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我市排水设施基础差、底子薄、标准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在科学分析、系统研判的基础上,去年汛后我们提出了新一轮的灾后重建项目计划,今年又提出了“四水共治”计划,计划实施97个排水项目,其中,续建项目46项,新建项目51项。

其次,加强疏浚维护,充分发挥设施应有的功能。今年汛前组织全市开展“大战100天,清管渠,畅排水”活动,动员指挥全市水务力量,对全市排水管、涵、渠进行全面疏捞,对大中型排水泵站、立交泵站进行全面检修,对在建工地进行全面巡查检查,已疏捞维护管渠2000公里以上,维护、更换各类井盖23万余个,为雨季汛期排渍应对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再次,强化科学调度和应急能力建设。与气象、城管、交管部门做好联动工作;完善排涝联动工作;做好湖泊港渠的“空腹”迎汛工作;制定“一点一策”渍水点应急预案。最后结合“四水共治”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按照计划,2017年我市将完成青山、四新试点区海绵化建设任务。

污水直排入湖入渠现象显著改善

市民:治污水方面有没有新的举措?

市水科院院长、党委书记王怀清:自2012年以来,武汉市开始系统性实施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先后改扩建7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48.5万吨/日,现有12座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整体提高了一个等级。新改扩建污水泵站27座,达到69座,新增污水收集管网700公里,达到1900公里。污水直排入湖入渠的现象得到显著改善,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逐步改善。

“四水共治”对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几年,我们将在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推进节点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污水支管系统,加大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力度,逐步形成完善的以雨污分流为主的排水体系,同时研究溢流污染及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建设初期雨水处理设施,从源头上截污控污。

增强在线分析,适时监测原水微污染

市民:市民想喝到更优质的水,制水工艺将如何提升?

市水科院院长、党委书记王怀清:计划在宗关水厂、白沙洲水厂建成应急投加系统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水厂制水工艺,先期实施汉江沿线水厂。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增设原水氨氮在线分析设施,做到适时监测原水微污染。 (记者黄师师)

网友>>>

@刘66:领导们心系群众,做的是实事啊,赞!

@风景:“四水共治”关系千家万户。

@桔子:开发用地前一定要做到管网建设配套齐全了才能建房,否则人住进去了发现这有问题那有问题,后期建设成本大且不说,有些问题还不一定能解决。现在许多小区渍水就是这个原因。

@记事本:武汉发展真正体现了“每天不一样”,生活在武汉的人们幸福感会越来越强了。

@曾:水为生命之源,治好水,社会才能健康长久发展。 (记者黄师师 整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