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湖北打工嫂写自传打动网友 “我是范雨素”走红只用一天

2015年4月在皮村工人小组上课,范雨素在朗诵自己的作品(本人供图)

记者欧阳春艳

这两天,老家湖北襄阳的北京家政女工范雨素突然在网络上遭遇热捧。24日,她在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发表了一篇7000字左右的“自传”《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里,44岁的范雨素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一家三代人坎坷的生活经历,但又深深透露出坚强、自爱、奋斗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格。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这篇文章就引来了10万+的点击,并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流传。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致电身在北京皮村的范雨素时,她正忙着接受各路媒体采访,她说:“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眼下有四五家出版社找到我,希望出版我之前写的一部十万字长篇小说,不过那些都是我手写出来的草稿,是不是真能走到出版那步,不敢想。”

“曾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这是范雨素“自传”的第一句话,也是令很多读者记忆最深的一句话。

范雨素出生在襄阳农村,她说,“母亲生了五个娃子,没有一个省心”。范雨素的大哥因在家务农而郁郁寡欢,少年得志的二哥一度沉迷赌博债台高筑,智障的大姐20岁就去世了,曾患小儿麻痹症的二姐最后找了个文盲结婚。

因为不能忍受在乡下的枯燥日子,20岁那年,范雨素去了北京。“手笨”的她挣钱困难,便草草和一个东北人结婚,随后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范雨素写道。

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呆得太久,范雨素不久又独自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北京,“我做了育儿嫂,看护别人的孩子,每星期休一天。大女儿在东五环外的皮村,在出租屋里看护小妹妹。”

“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范雨素如此形容当时的状态。

初一辍学,现在关注多个文学期刊公众号

范雨素坦言,自己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挺过来,阅读带给了她很大力量。她甚至总结出一句朴素的话语:“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家境不好,范雨素初一就辍学了,读书却始终是她的最爱。“童年唯一让我感到自豪的事,就是我8岁时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没有一个人发现过,也没有一个人表扬过我。我自己为自己自豪。”

因为家里的哥哥、姐姐都喜欢看书,范雨素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她不光看知青文学,还看《鲁滨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等等。“通过看小说,我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了如指掌。只要报一个地名出来,我就知道在世界上哪个大洲。说一条河流出来,我能知道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个大洋。”

在北京打工的这二十多年,范雨素仍然坚持阅读习惯,除了纸质书,她还关注了很多文学期刊的公众号。她在北京皮村的房子只有十多个平方米,但床下、桌上都是堆着各种书。然而,她昨日对本报记者说:“读书是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个打工者,我并不太想让周围的人知道我喜欢看书,因为我不想刻意显得自己跟他们有什么不同。”

十万多字小说,写家族人真实故事

一个女人在北京带着两个孩子,生存殊为不易,范雨素的大女儿因此没有正经上过学。不过她坚持用阅读与无私的母爱,帮助大女儿成长,“她今年20岁了,眼下在上海当白领,收入也很不错。”

大女儿学会了看小说后,范雨素陆陆续续去潘家园、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给大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为啥买了这么多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论斤买太便宜,二是这些进过废品收购站的书太新了,很多都没有拆下塑封。一本书从来没有人看过,跟一个人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看着心疼。”范雨素说。

2014年,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开课,热爱文学的范雨素去报了名。每个周日晚上,那里都有优秀学者来给与她一样的进城务工者讲课。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范雨素开始尝试自己写小说,“用了大概一年的业余时间,我写了十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名字我想好了,就叫《久别重逢》,写的都是我们家族十多个人的真实故事。”范雨素透露,“去年其中的一个故事在网上发表后,就有杂志社找到我,真是非常意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